新闻动态
不止于礼节:解读 “礼” 的深层意涵_礼仪_国家_贵德
礼坏乐崩,指为维护君臣上下等级秩序而建立的一套典章制度、礼仪教化遭到极大的破坏。
也称为“礼崩乐坏”,如章炳麟《与简竹居书》:“中唐以来,礼崩乐坏,狂狡有作,自己制则,而事不稽古。”
分庭伉礼,亦为“分庭抗礼”,原义为古代宾主相见时,主人站在庭院的东边,客人站在西边,相对设礼,以平等之礼相待。
后喻指平起平坐,相互对立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万乘之主,千乘之君,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。”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〔子贡〕所至,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。”
傲慢无礼,指态度傲慢,对人不讲礼节。
无礼,指缺乏礼貌;缺乏对人适当的尊敬、尊重。不循礼法;没有礼貌。《诗·鄘风·相鼠》:“相鼠有体,人而无礼;人而无礼,胡不遄死?”
逾礼,指超出礼仪规矩。《论衡·答佞》:“小人纵贪利之欲,逾礼犯义,故进得苟佞,苟佞则有罪。”
失礼,指不合礼节;没有礼貌。
越礼,指越出礼法的规定;不守规矩。同“僭礼”。
展开剩余90%非礼,指不合礼仪制度之事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
繁文缛礼,谓繁琐的仪式或礼节。亦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。
拘礼,指拘泥于礼法或礼节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,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。”
逸礼,指失传的礼仪。唐代韩愈《贺册尊号表》:“搜三代之逸礼,补百王之漏典。”唐代耿湋:“野中求逸礼,江上访遗编。”
礼失而求诸野,意为都邑失礼则于外野求之。
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仲尼有言,‘礼失而求诸野’,方今去圣久远,道术缺废,无所更索,彼九家者,不犹瘉于野乎!”
汉代刘歆《移太常博士》:“今上所考视,其为古文旧书,皆有徵验,内外相应,岂苟而已哉。夫礼失求之于野,古文不犹愈于野乎!”
礼不下庶人,这里的下,意思为下达。谓对庶人不必责求完整的礼仪。
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”可见社会离道失德以后,修身的平等观丧失,霸治的修礼完全外求化,等级制亦随之形成。
殊不知虽然在国家的法律中可以人为地实现“刑不上大夫”,但是天刑的惩罚却是任何违背天道法则规律者所不可避免的。
伪礼,伪与真相对,伪礼是经过乔装打扮的虚假的礼,非常容易蒙蔽他人,甚至也能蒙蔽自己,属于害人又害己的行为。
网络上曾经有个故事,深刻地说明了伪礼之祸,可为殷鉴。十
、肝开窍于目
伪礼之祸(网络故事)
古时候有一个国家之主欲要选拔人才,为人民谋取福利。
这个国家宣扬的是儒家思想,讲求礼让的美德,可是礼教太过严厉,束缚了人的活力,因此这里的人谦谦君子很多,为了名誉甚至可以牺牲性命,这是一个名声比命还重的时期。
有一天,国主来到某地,欲要选拔人才去任职,发现了两个人,甲和乙。
乙的能力一般,不堪大任;甲的才德都比较高。
甲一直自诩自己礼让的美德,虽然明知道自己的才德比乙高,可是为了符合儒家的礼让标准,故意示弱让乙得以任职,最后国主虽然感觉甲的实力应该不止如此,但是还是迫于形势选择了乙。
周围的百姓知道这件事情后都夸赞甲有圣贤礼让之风,甲被人称作贤良君子,美名广播。
乙于是志得意满地上任去了,数年的光阴过去,乙由于能力一般,上任之后才德不够,政策失利,导致一方百姓几百万人饿死,达到了人吃人的地步。后来因为乙造成的失误,引起一连串的恶果,更导致国破家亡······
国家破亡后,当初享誉一方的甲也流落街头,碰到了当初的国主,国主也已流落街头成为乞丐,故人相见泪两行,互相倾诉衷肠。
国主知道真相后,愤起一掌掴在甲的脸上,气愤地大骂道:你为了自己的礼让美德,让国破家亡,明知乙不能胜任却要推举乙上任,你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的根源啊!
君子之祸远甚于小人矣,悲哉!甲听后羞愧自尽而死!
这篇文章,读来回味深长,使人回想起老子的一句话:“夫礼者,忠信之泊也,而乱之首也。”
儒之礼教,为何是祸乱之首呢?其病机的关键是“忠信之泊”!
对尊道而贵德的忠诚与信仰丢失,而对一己之私光鲜名誉的执着,这是疾病的关键内因。
弃根求枝,抱礼失德离道。主次颠倒,本末倒置,误国害己,也就是必然。
儒学在帝王的主宰下,被篡改到只能“立世”而难以真正“治世”的面貌,这种结局不是孔子的原创思想,却是老子早就预见到的必然结果。
文化和教育的根和本一旦被人们所抛弃,也就必然失去方向和前途,自乱是必然而且还将乱人祸国。
礼德如果不是落实在心灵里使其放出光明而朗照身国,而只是用在大脑的左脑和皮层上,那么就必然只见其形而难见其质,做人行为虽然看起来彬彬而礼,内心却仍然漆黑一团,不明礼仪运用的对错,也就难免错误百出。
尊道贵德,在明明德,而不可执于礼智之学,修仁则能觅着正向之途。
只要以仁爱为基石做人,就存在着觅到正确方向的希望,因为有可能阳木充足而点亮心灯;若只是执着于礼义智而努力,那就甚难不发生迷失方向的错误。
所以,做人首先要有真信,真信尊道贵德是人生的唯一出路,是净化提升和再造进化的根本。
在此信德土壤肥沃的基础上,修好仁慈大爱,肝中阳木茂盛,而燃起心中礼德明亮光,那么这一生如何做人,也就不言自“明”了。
“明”可“明”也,非常“明”。慧明,是智明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提。既需要自身的仁爱饱满,同时需要能连接天光而心中光明。
那时内外光明,也就会摆脱愚(儒)腐,向正智和慧识之境行进,“少私而寡欲”才会体现出真正的普世价值。
中国有句成语“当仁不让”,的确是至理明言。当一个人真正具备仁德大爱之时,慧明也就必然存在而并未失明,不会瞎盲于内境。
而慧明才能够明察人文,也就必然会“仁者无敌”,而表现出“当仁不让”的道义之举。
可惜,这些古代慧识下的成语,到了智识文明期以后,也就都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了。
有些成语,还成了智识失于内明者们盲动的借口和振振有词的古鉴,成了他们批评指责别人以及自己畏缩不行的标准。这也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变迁中的一种有趣现象。
社会礼的交流
让礼一寸,得礼一尺,比喻以礼相让,事虽微而获益必大。
彩礼,指猜谜、赛诗或其他竞赛的奖品。也指订亲时男家赠送女家的财物。
聘礼,既指订婚时所备的财礼,也指古代诸侯间相互聘问之礼。《礼记·聘义》:“聘礼,上公七介,侯伯五介,子男三介,所以明贵贱也。”
送礼,指馈赠礼物,或退还礼物。
礼品,指送礼用的物品。
贽礼,指拜见时赠送的礼物。明代无名氏《鸣凤记·严嵩庆寿》:“且进见之时,必有贽礼。”
表礼,指用作礼品或赏赐的衣料。
礼遇,指以礼相待。《后汉书·礼仪志上》:“明日皆诣阙谢恩,以见礼遇,大尊显故也。”
问礼,指求教礼的文化内容。典出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孔子适周,将问礼于老子。”
巡礼,指参观名胜古迹,或凭吊怀古,或参加特殊活动,或有特定目的的旅行,佛教称到各地礼拜。
敬礼,指尊敬并以礼相待。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:“求其孤寡而振恤之,见其长老而敬礼之。”也表示致敬的礼节,如立正、举手或鞠躬行礼等。
行礼,指按一定的仪式或姿势致敬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“君子行礼,不求变俗。”就行婚嫁之礼而言,谓致送礼物或礼金。
飨礼,是古代一种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。《周礼·秋官·大行人》:“饗礼九献。”
礼生,即司礼者。旧时常以称祭祀时在旁提唱起、跪、叩首之仪者。
赞礼,有三重意思。一是祭祀或举行婚丧典礼时在旁宣读行礼项目,让人进行。二是举行典礼时司仪宣唱仪节,叫人行礼。三是赞美并表示敬意。
襄礼,是指旧时举行婚丧祭祀之礼时,协助主事者完成仪式。亦用以称承担这种事情的人。
礼容,即礼制仪容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为儿嬉戏,常陈俎豆,设礼容。”
具礼,即备礼;安排仪式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王必欲拜之,择良日,斋戒,设坛场,具礼,乃可耳。”
礼服,即举行重要典礼时按规定所穿的衣服。《汉书·礼乐志》:“议立明堂,制礼服,以兴太平。”
礼器,指古时祭祀用的各种器物,如鼎、簋、觚、钟等。也称祭器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论》:“适鲁,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。”
礼射,又称为射礼,是上古礼仪之一。在一定的礼节要求下,依循乐声而射矢。有大射、宾射、燕射、乡射等。将祭择士为大射;诸侯来朝或诸侯相朝而射为宾射;宴饮之射为燕射;卿大夫举士后所行之射为乡射。
礼俗,指礼仪与习俗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:“六曰礼俗,以驭其民。”
仪礼,指礼仪,礼节。
觐礼,是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的仪式。《仪礼·觐礼》:“觐礼第十。”后泛指臣下朝见皇帝的礼节。
见礼,即朝见之礼。泛指见面行礼。
躬身行礼,指弯下身行礼,常表示臣服或恭敬。
诗礼传家,谓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。
礼命,指国家的礼籍和君王的策命。《周礼·天官·小宰》:“五曰听禄位以礼命。”也指礼聘与任命。
礼仪之邦,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。
礼聘,指以尊敬的方式聘请。
礼防,指礼法。谓礼之禁乱,犹坊之止水。语出《礼记·经解》:“夫礼,禁乱之所由生,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。”
家无常礼,谓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。
客礼,即招待宾客的礼节。《墨子·公孟》:“执无鬼而学祭礼,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。”《史记·乐毅列传》:“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,燕王以客礼待之。”
常礼,即通常的礼节,如拱揖之类,有别于跪拜等大礼。
俭不中礼,谓节省太过而不合于礼。
——选自《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·礼》,作者:熊春锦, 2018年,第088—094页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